- 李艳红;曹伟;
自2022年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起,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然而,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仍存在数字化设备落后、相关培训与学校数字化设备脱节、乡村教师自身提升意愿不强、乡村教师有机融合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能力较弱等问题,致使乡村教师数字素养难以提升,城乡之间数字教育存在现实隐忧。基于此,从TPACK理论的特征出发,提出以下对策:加强政策支持与实施,确保数字化设备建设;加强乡村教师在数智时代的角色认同,增强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意愿;“按需供给”,创建社区型乡村教师数智教育场域;开设相关培训,有效提升教师数字化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能力。研究为数智时代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新航向。
2024年06期 v.29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6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旦智多杰;丁文婷;
尊重既是人的一种根本需要,也是一种追求,这使得尊重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尊重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促进师生积极交往的形成、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师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当前,由于观念上的误解、西方思维方式的裹挟、生命感的淡化以及相关概念内涵的任意扩充,给师生之间理想尊重关系的创建带来了挑战,影响了高等学校育人水平的提升。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困境和挑战,笔者围绕回归教育本质、矫正归因缺陷、提升思想境界、加强文化自觉以及重视生命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良好尊重关系的具体对策。
2024年06期 v.2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琰;
鲁迅作品及其思想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思政价值,是教育和赢得青年的重要教学资源。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对人性的关注与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思考等思政元素,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注重内容安排、价值引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让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思政价值得以彰显和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文章中提供的鲁迅作品教学案例,注重思政元素的抓取和隐含思政效能的激活、释放,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要素的功能发挥,是鲁迅作品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2024年06期 v.29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健;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学前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重要使命。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学前艺术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以通过非遗游戏活动和主题探究活动,激活幼儿创新思维;将非物质文化手工艺融入学前教育,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024年06期 v.29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4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徐寒枝;孙志刚;
研究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聚焦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可视化分析与动态趋势探索,通过对2000年至2024年间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显著进展与现存挑战。通过作者与机构共被引分析、构建词汇共现关系网络并开展关键词突现词分析,深入追踪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同时运用聚类算法,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与论述。结果显示,虽然该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合作机制与研究深度仍有待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需加强机构间深度合作与作者间广泛协作,促进研究细致入微且持续稳定进行。此外,还应不断挖掘新的研究视角,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扩展研究热点,推动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向多元化、深层次方向发展。
2024年06期 v.29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雅清;
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助力了人类传播空间的超时空,技术赋权下的“地球村”也因传播渠道的丰富多元而活跃空前,社交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人际关系的解构与重塑。文章通过梳理社媒时代人际关系的起源、发展与变迁,从熟人网络与陌生人网络两个维度深度分析社媒时代多元人际关系解构原因,呈现了两类人群在不同交往目的驱使下线上线下亲疏远近截然相反的人际关系对比。通过对大量不同类别群体交往、个体交往交往动因与交往表征的比较,归纳总结了人际关系解构后重塑的特点,即身体的缺场但情绪在场、情感浅层交流增多但深层交流变少、前台表演性增强而人际关系逐渐淡漠疏离,揭示了社媒时代强线上交际伴生下的人际关系疏离危机,并基于人类交际初衷的立场表达了对未来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乐观展望。
2024年06期 v.29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4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