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高校入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逻辑、问题与表现Logic, Problems and Performanc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ntrance Educa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姚慧
摘要(Abstract):
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产教深度融合的双重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入学教育面临系统性变革需求。基于动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揭示应用型高校数字化转型中,“技术赋能—需求驱动—价值引领”的需求驱动机制。面对技术治理理念滞后引发的主体性消解、数据有限性与需求动态性间的结构性矛盾、伦理规制缺失导致的真实性危机等现实困境,探讨入学教育需求导向之“魂”,破解现实挖掘之“困”,构建“液态化”调适机制、“精准化”响应体系与“立体化”协同路径,以期实现入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之“新”。
关键词(KeyWords): 入学教育;激活需要;应用型高校;数字化转型;路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双主体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实效性研究”(2021ZSSZSX114);; 太原工业学院2025年“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群体极化动态演化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作者(Author): 姚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7(增刊2):35-39.
- [2]赵继,谢寅波.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4.
- [3]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发布[N].光明日报,2024-02-01.
- [4]李海萍,郝显露.地方本科高校分类转型发展:进程、反思及其建议:基于Leslie模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4):9.
- [5]蔡文伯,赵志强.“学术漂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影响机理与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21(5):34-40.
- [6]MARGINSON S. The Worldwide Trend to High Participation Higher Education:Dynamic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Inclusive Systems[J].Higher Education, 2016,72(4).
- [7]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14.
- [8]冀贞友.谈当代大学生的优势需要[J].青少年研究,1999(2):18.
- [9]张春楠,冷艳菊,张志勇.大学生优势需求及差异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6):120-125.
- [10]弗若斯特沙利文教育研究团队.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白皮书[R].上海: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2024:14-15.
- [11]LUO Y, GUO F, LI R.Gender Equality an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Testing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Theory Against the Case of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
- [12]王传中,朱伟.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13.
- [13]杨晓哲,王若昕.困局与破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下一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82-90.
- [14]靳玉军,何攀文.情绪价值: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新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24(10):106-111.
- [15]鲍威,何元皓,张高飞.自主探索的时间贫困:高校学生时间配置及其结构性制约机制[J].教育研究,2024(12):124-135.
- [16]蒋富强,闫超阳.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困境及应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6):102-111.
- [17]BAKOS R.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the World[J].Suomen Antropologi Journal of the Finnish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2023, 47(1).
- [18]徐律.时间的社会学想象:文明化进程下的反思性展演[J].社会学评论,2020,8(6):16.
- [19]王淑琳,陈晓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9):49-51.
- [20]MARRES N. Digital Sociology:The Reinvention of Social Research[J].2017:217-232.
- [21]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9):51-54.
- [22]庆承松,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7.
- [23]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08-215.
- [2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G]//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 [25]董玥彤.发现批判性课程的独特意涵:读《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一书所获[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4(3):120-124.
- [26]陈宝剑.社会空间视角下的互联网与青年价值观塑造:影响机制与引导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7(2):7.
- [27]马兰芳,张兰鸽,王培,等.精神因素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的中介作用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41(4):65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