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美术”课程的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Ability for Non-art Majors Based on College Art Curriculum
闫宏伟,杨雨凡
摘要(Abstract):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诸如“大学美术”等人文艺术素养课程的设置,全面培养非美术专业大学生审美能力是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大学美术”课程,从四个方面重点阐述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树立自主审美意识,实现课内外融合学习;合理设置美育课程,实现课堂优化创建;以“师”带“学”,提升审美协作力;拓宽审美视野渠道,着力构建审美新格局。通过上述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批判力乃至创造力,促进非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大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大学生;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闫宏伟,杨雨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20-10-16(4).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1(1). [3]梁启超.艺术与生活[G]//素颐.民国美术思潮论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7. [4]张玉能.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与审美教育[J].美育学刊,2015(4):9. [5]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4-01-02)[2024-01-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6]纪雨含.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J].文学教育,2021(4):145-146.
- (1)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针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外国美术作品欣赏”或“大学美术欣赏”类似的课程,分为中、外美术鉴赏两个部分,结合历史背景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其艺术素质;也有以美术的元素诸如色彩、素描等结构的,也有以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结构的。此外,冠以“大学美育”“艺术欣赏”的教材多把“美术”作为欣赏和分析的主干内容列入教材。因此,“大学美术”课程是一个包括了诸多相关课程名称的类别称呼,不同的学校名称有差异。 (2)《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文件规定:“高校落实本科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至少2学分的基本要求,注重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强化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评价。”